经历了良好的药物主观耐受性的患者普遍趋向于更满意且具有更强的药物偏好(CNS Drugs. 2013 Aug;27(8):625-36.)
2013-08-29
321

题目: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者报告的结局的影响(The impact of newe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on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在过去20年中,将患者的自我报告纳入其疾病的管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兴趣。近期这类兴趣的许多原因是过去几十年中消费者活动的增加,这引起患者、医疗保健者和家人追求与医师在临床决策过程中更有意义的分享,明确企望更好的治疗和结局改善。患者作为服务的消费者,他们对医疗的观点、态度以及其对护理满意的水平,已变得越来越被认可。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对开发和测试新抗精神分裂药过程中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兴趣,同样增加更多的动力。很明显,在患者精神状况管理的决策过程中纳入患者也拓宽了“恢复”的概念,通过赋予患者为主动参与者并给予一个明确的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信息要比症状改善更有效,但还包括改善功能状态。此外,个性化给药的兴趣将患者放在这类开发的中心。自2004年,当我们发表关于CNS药物中新抗精神病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综述时,许多较新的抗精神分裂药被引进,并且包括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帕潘立酮、阿塞那平、伊洛哌酮和鲁拉西酮。本综述是基于2004~2012年间31个选择的出版商,并且处理这类较新的抗精神病药对患者报告结局的特殊领域的影响,例如主观耐受性、生活质量、药物偏好、满足感和社会功能。大多数可获得的数据是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和帕潘立酮。虽然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较新的抗精神病药对患者报告结局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这样的结论只能被认为是一个趋势,因为这些研究中许多设计和方法学存在局限性。令人感兴趣的是,随着这个领域等待更严格的研究,在不同主观结局中似乎存在一个统一的核心并且往往由一主观结局转变成其他主观结局。经历了良好的药物主观耐受性的患者普遍趋向于更满意,而且有更强的药物治疗倾向。明确这样一个统一的核心概念可能有助于建立合适的量表,还有助于指导新抗精神病药的研发。

(选题审校: 任振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