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三部门公布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然而,在这些措施都实施良好的情况下,如何能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给不足的问题,才是落实医改的关键所在。
几年来,政府在新医改方面动作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难啃的硬骨头依然存在。且不说“看病贵”未有明显缓解,单是“看病难”困境就依然亟待破解。大城市的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看病、挂号、候诊的漫长流程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不少人抱怨,如果不找熟人、不托关系,看上病,住上院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同样备受困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身心压力很难得到缓解。显然,进一步理顺整个医疗体系,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便捷、舒心的就医服务,让医务工作者不需要总是在超负荷的情况下工作,我们还得下一番大力气。
看病之所以这么难,根本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而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二三线城市的技术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民营医院的整体生存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而即便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也往往集中于几家著名的三甲医院,普通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发展同样滞后。当前,国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补齐医疗服务供给缺口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
医改要加快进度,更要方向准确。进一步为民营医院松绑,通过政策杠杆来鼓励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鼓励社会办医,目的是要适应和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将符合资质的非公立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医师多点执业,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服务水平,等等,无疑都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更均衡、扩大医疗服务供给的有效措施。
对于这几年推行的新医改,国人寄予厚望。对于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打破和改进。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新医改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方方面面,鼓励社会办医,弥补医疗资源不足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步。但伟大的工程都是一砖一瓦堆垒起来的,我们希望把这一步走好走扎实,同样也希望新医改的整体推进能步步为营、节节高升。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