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龙头,改革正开展地如火如荼,与面貌焕然一新的县级医院相比,地市级医院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这些医院在苦苦探索突围之路,但囿于发展思路及整体环境的限制,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出路,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据统计,我国共有地级城市306个,地级城市共有约2448家综合医院(包含教学医院、中医院),其中绝大多数为二级、三级医院,平均每个地级城市有8家医院。在这8家医院中,一般由1~2所龙头医院构成整个城市医院的第一梯队,第二、第三梯队分别由2~3所医院构成。每个梯队医院之间的业务量、经济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处于第二梯队中的地市级医院,很多名字听起来也是大学附属医院或者中心医院,但实际生存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
地市级医院处于“散养”状态
与省级医院每年数千万元的财政拨款相比,地市级医院的财政拨款少的可怜,每年仅有几百万元,甚至不足百万,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国家现行的各种医改支持政策基本全部投向基层,对市级医院没有任何的政策扶持,一些地市级医院甚至被政府视为“包袱”而被改制和变卖。
与北京很多家医院“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不同,地市级医院基本按照“大综合”的道路前行,一城八院,均无特色,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
囿于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地市级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这点从各地市医院出台的引进博士众多优惠政策就可以略窥一斑。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家用汽车的日渐普及,使老百姓的就诊更加便利。过去从县城到地市的同样时间现在可以到达省会甚至北京,使病人越过地市医院直接到省会甚至北京医院就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总之,上述相对显性的因素决定了地市级医院的生存尴尬,地级城市医院面临泡沫化、边缘化和空虚化的风险绝不是危言耸听。
寻找地市级医院的突围之路
地市级医院要想突破重围,有所发展,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运营管理者在学科建设、客户服务和市场拓展下功夫。
首先,对于地市级医院来说,有特色的专科是和其他医院区分最好的名片。如何尽快形成专科特色呢?具体而言,要将医院的发展模式从“大综合”转变为“大专科、小综合”。鉴于地市级医院整体规模都在1000张床位左右,所以作者建议每家地市医院准备打造的大专科不要超过3个,这样可以汇聚医院全力,聚焦优势专科建设;而且,在专科的选择时,务必要考虑市场容量问题,不宜选择太小的病种或专科。此外,要重视专家人才的引进,无论是从医生、学科或是医院,注重品牌效应。
其次,提升服务水平,塑造优质服务品牌。“以病人为中心”这句话只存在于很多院长眼里而不是心里,院长关心的只是如何从技术层面把病人的疾病去除,相当于修车或换个零件,根本没有把患者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和研究其需求。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海底捞学习。地市级医院如果能把海底捞的经营理念贯穿于医院的运营理念中,那么优质服务同样可以塑造为医院的专科品牌,而这仅仅需要理念的更新和投入的增加,远远比学科建设要容易且效果明显。
第三,组建医联体或医院集团,固化本地市场,提升话语权。在现有情况下,县人民医院已经不屑与第二、第三梯队的城市医院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合作,所以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县二院等是我们地市级医院的主要合作目标。地市级医院务必要强化对于医疗市场的占有和拓展,具体讲就是要尽快组建医联体或医院集团,围绕地级城市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地级城市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两条线进行集团的组建。
如果地市级医院完成了这两条线的集团化建设,尤其是地级城市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这条线的建设,可以说,地市级医院就完全解决了生存问题,同时也具备了与省会大医院合作谈判的资本,提升了话语权,使得省会大医院在这一地市开展工作时不得不面对我们而不是绕开我们。
虽然说地市级城市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但如果能够先知先觉,尽快行动,同样可以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