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是解决当前我国看病难的关键。然而,尽管许多地区倡导民众看病首选基层医院,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往大医院扎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基层医院缺乏好医生。因此,如何让医生资源流动起来,弥补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不足至关重要。
“基层医院离家近,做做保健还行,看病还是要去大点的医院。”这是民众对基层医院的看法。在中国,基层医疗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医生较少,优质医生更少,而且部分设备药品欠缺,所以,基层医疗机构想要赢得患者的亲睐,还得壮大自己的技术实力。
为了扶持基层医院的发展,一些大医院开展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通过派出专家去基层医院坐诊,“带徒弟”,在基层医疗机构挂职,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等方式,帮助基层医院发展医疗技术,同时大医院还经常开展一些培训,基层医院派出医生去大医院学习。
对口帮扶对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实践当中,受基层医院的邀请,一些高水平的医生从大医院“走穴”到基层医院看病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
一位三甲医院骨科医生说,许多大医院的医生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以骨科为例,起初,基层医院大小问题都找大医院医生帮忙,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像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植入等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基层医院能够自己解决了,遇到比较复杂的关节置换、颈椎病等情况才会求助于外援。
除了发出邀请的医院希望留住病人外,受邀专家也同样有追求经济收入的需求。“病人都往大医院跑,但医院手术台有限,有的病人甚至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做上手术。这时医生就会建议病人住另外一家医院,但仍然由他去做手术。”
此外,与小医院人才匮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医院“压人”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成熟的青年医生在本院得不到主刀机会,也希望通过‘走穴’积累经验,让自己成长得更快。”这位医生说。
然而,在体制内,多点执业谈何容易,一般来说,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院长都希望医生多给自己的医院干活,如果一些医生的精力和时间还允许他们去多点执业,那么为什么不能多承担一些本院的工作?多点执业想要顺利推进,医院这一关相当难过。
张强医生曾说“从多点执业过渡到自由执业,才是让优质人才真正流动起来的关键。”如果让医生流动起来,让更多的好医生可以流动到基层医院,首诊在基层的实现才会更有底气。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