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对3860名医务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会力阻自己或亲友子女报考医学院校,仅3.0%的受访者建议自己或亲友的子女学医,其余36.2%持中立态度,尊重子女的意愿。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仅有10%的医生会依然选择学医,其余的人则被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专业吸引。这种表态性的抗议是否真的意味着“不愿意”的医生绝不会送自己的子女去学医?
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国很多地方都出过颇受群众尊敬的“杏林世家”。然而到了当下,却有近六成医生不愿孩子“子承父业”。这一数据凸显的代际传承断裂,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反思。
医生为何不想“子承父业”?究其原因,无外乎自己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寒了心”,进而将这种想法强加给下一代。在他们看来,当医生会遭遇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职业荣誉感降低、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
近年来,医患冲突频频见诸媒体,伤医、杀医案时有发生,医生最基本的执业安全都陷入困境。医疗环境的恶化,极大削弱了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从单个家庭来说,这个选择肯定是理性而且情有可原的,但是个体的理性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如果本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就因为纠结的医患关系成了高危职业,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白衣天使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何在?医生不易,请问患者就容易了吗?做医生难,那做什么不难?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压力和风险,都有自己的苦衷。
几乎每个医生都会有一肚子的苦水和委屈,难道背后的真问题只是红包不好拿了,大处方不好开了,患者不好骗了?
或许“不愿子女学医”只是一种带有撒娇味道的无声抗议。因为抗议更多是表态性的,回到现实生活里,很多“不愿意”的医生可能还会送自己的子女去学医。因为学医永远是一个比较受人欢迎的职业选择,更因为医生是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业。任何时代都需要医生,只要有人,只要人会生病,就需要医生,就离不开医生的专业帮助。君不见,招生季,医学专业热度不减、人气爆棚。就业季,医务工作者更是拉帮结派,四处活动关系,安插亲信,解决子女和亲属工作问题。
同时,医学专业学生难见“医二代”也并不意味着医生职业将后继乏人。“医二代”放弃学医,自然会有其他职业职工的子女加入学医行列。此外,“医二代”相对于众多待就业大军,也只是一部分。有调查显示,在各级医院工作的医生,至少有超过一半是属于“医二代”,是受父母的影响和鼓励。只怕调查太多会误导受众,造成医生水深火热的假象。
要改变目前的尴尬处境,光靠抨击医疗体制、社会风气是远远不够的。医生有必要自我检讨一下。要从一种职业中收获尊严感,固然需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医生首先得先学会尊重自己。不能因为别人不尊重我们,我们就放弃了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多一些笑脸,少一些不耐烦,医患关系难道不会有所改善吗?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