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不能作为学术不端的借口
2014-08-11
310

前不久,小保芳的上司笹井芳树的自杀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哗然,众多专家纷纷感叹,医学科研界又少了一位科学家。究其自杀原因,学术论文遭受怀疑,重复结果的失败,无疑让这位科学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进而抑郁,最终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在感慨笹井芳树的离世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医学研究中学术造假的思考。近年来,日本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无疑让国际学术界对日本的认可度产生一定的怀疑。

学术不端,这些年出现在很多地方,日本有,韩国有,中国(含台湾地区)有,美国也有。作为学术界的人,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学术不端东窗事发,结果会很惨。在国外,绝大部分教授都会被开除。但是,面对如此严重后果,为什么还会有人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这种行为呢?

究其原因,其实短短的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急功近利。然而,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所遭受的巨大压力。科研,本来就是一个创新式的研究方式,要将本来没有的、本来不明确的、本来无法证明的,通过科研实验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科研实验,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的实验要求实验人员的精细,有的实验耗时太长,有的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抗力的因素,而不得不叫停,有的实验进行到一半,已经有别的研究所将同样的试验研究出来,等等。

可以说,大部分创新式的科研实验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一旦试验成功,基本上就会奠定实验设计人员在行业内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有一些人就会为了这样的“功利”,在久久得不到成果的情况下,会萌生学术不端的想法。

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从事医学专业的人员自然就很多,专业压力本来就很大,要想在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压力可想而知。就拿一个临床医生来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或者被接受一篇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这都是硬性规定,如果没有达到基本要求,连提交论文的资格都没有。从讲师晋升副教授,需要3篇以上EI、SCI论文。副教授晋升教授需要3至10篇SCI论文。而如果想申请科研经费,没有论文是肯定不行的。

然而,要消除这些压力是很困难的。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严谨至极的学科,如果为了减缓压力而放松标准,反而不利于中国医学的进步。所以,学术不端行为,压力本身并不能作为一个本因,只能是诱因。医学科研环境的纯净,杜绝不良之风,让每一个从事科研的人员都有一颗沉静的心,才是防止学术不端的本源。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