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人都能吃上也吃得起救命药,国家一直在发力,先后将很多昂贵的新药列入了医保。但是,进入医保是一回事,能吃上又是另一回事。不久前,“医保内药却让患者自掏腰包50万”事件,掀起了巨大舆论风波。患者骂医院医生黑心;医生也是满腹委屈,有苦难言。
现在正值全国两会,参会的医药界代表针对这一热点事件,针对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递交的《关于畅通1类新药快速准入医疗机构机制、提高患者可及性的建议》,展开了热烈讨论,深挖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高价药进得了医保 却进不了医院
两年多前的一部《我不是药神》,将老百姓吃不起药的悲惨命运展现的淋漓尽致:病没治好,就吃掉了一套房子的钱,一两年能花光中低收入家庭毕生积蓄。在汹涌的民意推动下,国家高度重视此事,着手大力解决。
依稀记得,两年前的两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在“部长通道”上答记者问表示:“抗癌药降价纳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医保局会通过谈判药品费用和不占医保总额预算,让患者尽快用上抗癌药;另外,还会与卫健委协商,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为由影响抗癌药使用。”
为了让老百姓用得上也用得起抗癌药,国家医保局一改医保目录多年不调整、调整时间不规律的痼疾,一年一谈判,将许多高价救命药、抗癌药、创新药,经过灵魂砍价后纳入医保,显著降低了患者负担。
但现实和理想仍存在差距,药物纳入医保并不意味着就能进入医院。根据中国药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纳入国家医保的肿瘤创新药,截至2019年底,仅有不到20%进院。2019年纳入医保的品种,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仅有约25%进院,75%的医院患者都无法从院内获得常规处方。
医保内药却让患者自掏腰包 医院和医生成“背锅侠”
高价救命药、抗癌药、创新药进得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这是为何呢?医保内药却让患者自掏腰包,不明所以的患者骂医院和医生挣黑心钱,医院和医生成了最悲催的“背锅侠”。
深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一句话,医保的钱是有数的,敞开了花并不现实。医保有个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策略,就是针对每类疾病,按照统一总额来给医院发放医保补贴。钱就这么多,同样一笔钱,用贵药可以救一个人,用普通药可以救几十个人?这个怎么选?不少抗癌药创新药虽说大幅降价,但仍然贵不可言。一医院某科室医生就曾表示,自己科室一年的医保限额可能只有一百多万。要换做是你的话,你会怎么花呢?会为那位自掏腰包50万的患者全额报销吗?
我们所缴纳的只是“基础医疗保险”,远远无法承受众多价格高昂药物的支出,哪怕它降价70%!有网友就表示,自己所在地区,每年不到10月份医保局的钱袋子就见底了,然后医院就各种缺药!可居民基本医疗保费从260涨到280,有人就在网上骂骂咧咧了。到头来,医生在中间受夹板气。
此外,除了医保费用总额控制外,公立医院“药占比”考核、医院进药品规数量的限制、药品零加成等,这些都是百姓用不上救命药的背后推手。
首先,“药占比”一直是戴在中国医生头上的“紧箍咒”。在有些地区,价格高昂的抗癌药被纳入考核范畴,导致医生一开药就超标。而医生开药超标后,还得自己承担后果。有肿瘤科医生曾吐槽:“有时开一两次,一个月就超标了。我们也希望患者从医院拿药,医保报销,可真扣奖金啊!没办法,只能开完药方,让患者去外面药房买药。”
其次,目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会限制药品品规:三级医院≤1500个;二级医院≤1200个。有些药想要进来,就必须将已有其他药品“踢出”,这自然直接制约了某些新药的入院使用。
最后,多位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药品零加成”。
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表示:“原来15%的药品加成中,并不完全是医院的利润,药学服务的成本占到4%~6%。因为医院进药、存储、配发、患者教育、药学门诊、用药咨询、疑难病例会诊等,都需要人力物力成本,这是需要医院自行承担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也表示,以北京医院为例,整个药学部一年的固定成本在5000万左右。没有了药品加成后,医院收不抵支,售出的药品越多,所需成本越大,也就亏得越多,因此医院没有进药的动力,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创新药更难进。
那么,如果医院有药,医生又没有医保限额和药占比的限制,医保内的药是不是都能走医保报销呢?也不一定。事实上,很多药品报销都是有适应症限制的。同样的药,治疗A疾病可以报销,治疗B疾病可能就不可以报销。
专家建言:设立药事服务费等 解决高价药入院难问题
如何解决高价救命药、抗癌药、创新药入院难呢?多位医界知名专家及学者给出建议。
姚树坤认为,应当设立药事服务费,补偿药学部人员的服务劳动,改变医院“一进药,就赔钱”的现状,从根本上疏通医院对新药“开不起、不愿开”的问题。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2020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药物经济学测算组组长刘国恩则表示,建立完善药品零加成相应后的补偿机制,存在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行政管理/干预,即行政部门出台政策,补设药事服务费,调动药学科室人员促进合理用药的积极性。至于补多少,由各方协商达成共识,政府部门最后“拍板”;二是采取管理竞争模式,政府“管理的手”不会伸到特别微观的层面,少管医院治疗某种疾病具体用哪些药品这些具体的事,重点放在科学测算、精细化管理服务区域人群和病种层面的医保支付水平,包括社区按人头付费,DRG支付方式,按病种分组付费等等。
道德绑架医生 实现不了人人吃上救命药的梦想
委员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都非常好。可这些建议,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资金做支撑,或可能沦为空谈。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无法忽视也无法更改的客观规律。
可钱从哪里来?是田埂边挥汗的你,是工地上忙碌的你,是在办公室里操劳的你……共同汇集而来。
人人都能吃上也吃得起救命药,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但如果我们只梦到这样的理想世界,很少梦见建设这样的社会以前的努力奋斗、挥洒汗水、求创先求发展……好社会是不会来的,无论如何期待,终究是一个梦,空头的梦。如果不先想到这一层,就容易一头撞到硬邦邦的现实上面。
所以,实现人人都能吃上救命药,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也是需要每个人都为之努力奋斗的事,并非用道德绑架医生或者用公益性绑架医院就能实现……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两会”热议:纳入医保报销的创新药,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