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互信还需从细节“调养”
2014-09-30
558

杭州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贠健坚持15年在病历上留下手机号,经报道引发网民们热赞。人民日报也刊文盛赞“病历本上的小细节、舆论场上的大感动,如同穿透医患关系乌云的阳光”。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今天,这个“细节”被升华与放大。其实,小事不小,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以善小而不为。

细节问题伤害医患互信

男性也能看妇科?还被诊断出月经不规律?天底下哪有这等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网友陪妻子到某医院看病,号也挂了,诊断也做了,买药时却发现,处方笺出错了——妻子成了“男性”,人也由28岁变成了“20岁”。院方的回应是,电脑医疗办公系统默认性别为男性,医生一时疏忽。

该解释的解释了,该道歉的道歉了,但此事让大家议论不断。

诚然,此次事件,当事医生除了一时疏忽把患者性别和年龄弄错外,处方笺还是正确的。对于这名医生的疏忽,我们大可不必锱铢必较,上升到医德的高度去批判他,但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医生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可否认,有些医生医德滑坡,“小病大治,小方大开”,甚至只用技术看病,不用心看病,还有“收了红包好好看,没有红包脸难看”。但从某种角度看,一些细节问题,对于医患双方互信的伤害,并不亚于“医德医风”这些看起来更大的因素——毕竟,黑心的医生只是极少数。

患者为何不信任医生?

其一,医院的过度市场化,偏离了其公益本质。当前,政府对医院的补助大约只占医院正常运转成本的不到10%,于是,通过药品加成、多开医保外的自费药、过度检查等手段,用以补偿运营缺口的做法在一些医院盛行。在一些医生眼中,病人异化为一张张“缴费单”,甚至收受病人的“红包”中饱私囊。由于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留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就不是正面的,如果再发生医疗事故,哪怕是轻微的失误,患者内心本就淤积的不满情绪便会被激发。

其二,医学领域的不确定性和患者对治疗结果的高要求之间往往存在冲突。现代医学虽不断发展进步,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据了解,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加之医学界存在众多新领域尚待征服,因此,疾病的治疗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而不少患者总以为进了医院就必然能治好病,同时根据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对病情妄加推断,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恶化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觉得医院和医生不可原谅。

其三,第三方专业调解机制尚不完善,患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现行体制下,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要么自行和解,要么由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组成调委会调节,要么走司法诉讼程序解决。但现实往往是由于缺乏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调查和调解,处于弱势方的患者,很难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应对,导致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愈加不信任甚至尖锐对立。

建立医患互信机制迫在眉睫

不管怎样,医生与患者不是对手,而是一同与病魔作斗争的战友,彼此之间伤不得,伤不起,应该携手起来,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互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要从根本上重塑医患互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要的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加以解决。政府应将公共卫生事业回归其公益性,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减轻医疗机构、患者的实际负担;理顺医疗收费价格,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同时加快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建立一套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诉讼、保险为一体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赋予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公平、公正性,让医患纠纷有畅通的解决渠道。另外,医患双方都要以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加强沟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双方共同“纠偏”,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和谐才有望重构和永续。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期待着我们的医疗改革步子大些再大些的时候,缓解医患矛盾,重塑医患互信,医患双方还有社会各界能做些什么呢?

不管你是医者还是患者,与其盼望对方来打开那扇门,不如自己主动去打开那扇门。彼此间的一个眼神、一声体谅、一次俯身、一次相握……都是阳光一缕。那缕阳光或许就能照亮那黑暗之地,化解积怨,从此携手,从此走近,信任或许就从此开始。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