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还需要给医生“松绑”
2015-01-21
444

在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抱怨看病难,医生抱怨工作压力大的无序就医环境下,分级诊疗被视为是一剂改观这一现状的良药。自分级诊疗模式提出以来,各地都在积极研究推进方案,一些地方建起了医联体方便转诊,还有一些地方利用价格和保险的优惠来吸引患者在基层就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分级诊疗的开展还比较缓慢,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分级诊疗?

谁都希望想西方国家的居民那样,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分级诊疗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将其落到实处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的推动的。目前,一些地方为推动分级诊疗建起了医联体,一些地方利用价格和保险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然而,多数患者还是不买账,生病后希望在大医院看病的心情依然很强烈。

对此,很多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现有的政策还不到位,还需要在药品目录、医生培训、医保保险比例和名医坐诊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倾斜,将优势资源下沉到社区,从而吸引病人真正回流到社区。

医联体建立的初衷使希望大医院能在医生培训上帮助基层,并能定期进入基层去就诊,并将医保报销比例向基层倾斜。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联体成为大医院变相扩张的工具,不仅不能帮助基层,还进一步弱化了基层。

其实,患者愿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诊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基层医院有没有充足的医疗资源,有没有好医生,令患者放心和信任。大医院有着良好的运营流程和优质的医生,这代表了其能培育出合格的医生,而基层医院没有,所以病人不能相信基层。

所以,分级诊疗无法展开,除了大医院和小医院的资源配置不均以外,更核心的原因是体制自身的束缚。要让基层医疗能真正发挥医疗守门人的作用,就必须让其拥有病人认可的医生和一整套良好的运营流程。而目前的体制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大医院的医生肯定不愿意去基层,因为无论是从收入还是科研以及上升的空间来说,基层对他们都毫无吸引力。只有打开体制的束缚,让医生真正的自由流动,让市场来配置医疗资源,分级诊疗才会顺利推进。

其实,分级诊疗并非是一级级的向上转诊,而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家门口的诊所,但并不限制有人直接去大医院看病,只是通过价格和保险的理赔范畴来调节用户,而不是强制性地限制用户。只有让医生也从“单位人”这一计划经济的范畴中脱离出来,中国的基层医疗才能真的发展起来。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