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难在医生“身不由己”
2015-01-23
266

酝酿一年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终于有了详尽规定。日前,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味着医师多点执业门槛降低,未来更多医师将从公立医院中获得“解放”。新政实施2个多月以来,现实情况如何?

多点执业利好多

目前,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比较落后,毕业生大多不愿到基层医院就业,病人也不愿在基层医院看病,都涌到大医院,导致人满为患。由于病人太多,医生看病几分钟一个,靠检测报告判定病情、配药,实际上医疗质量和服务都不尽如人意。放开医师多点执业的限制,大型综合医院的专家可到基层医院、民办医院坐诊,不仅让基层患者就近得到高质量的诊疗,医生也拓宽了医疗收入来源,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得到社会认可,长久以来背负的“以药养医”、“灰色收入”的诟病也将得到扭转。

同时,非公立医院还可借助公立医院高职称医生多点执业的契机,提高技术水平。多点执业的优势不可小觑。

多点执业仍有诸多限制

多点执业虽被绝大多数民办医院视为发展契机,然而实施中仍困难重重。

医师多点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就能推动的。在国外,医生不属于任何单位,只要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就可自由选择执业地点。可在国内,执业医师必定供职于某家医院,而这家医院为其提供薪酬、福利和各种保险。

如果这名医生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去外地执业,医院就会认为,我给你付了报酬,而你没来干活。单就这一点,医院势必会制定相应政策来限制医师多点执业。

很多大医院的专家都不愿到别的医院执业或自己开诊所。他们平时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接受绩效考核,同时还有大量的科研工作,因为多点执业而影响其在本院的发展,也是多数医生所不取的。

如何实现医师社会化?

若想完全放开并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应考虑实现医生的社会化,把医生从医院解脱出来,薪酬、养老等福利由社会共同承担,才能实现类似西方国家的医师自由执业。

现在多点执业面临的困难,更多来源于医院用人观念上的狭隘。如果真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必须先认识到,医生不是某一家医院的医生,任何一名医学生乃至医生的培养,都是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医生最终的社会职责就是为病人服务,而社会化医师资源,恰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生的能量,让他们的医疗技术辐射更多患者。

医院甚至可以尝试,将医生多点执业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对医生在本院的工作及院外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消除医生多点执业的后顾之忧。通过多点执业,大医院也将从中获益:不仅能实现患者的分流,还能最大限度推广医院的品牌技术和专家优势。

别让多点执业成为“双刃剑”

表面上,放开医师多点执业,盘活的是医院、医师、患者三者的责权利,但在更广的范围里,还需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及卫生、人事、财税、社保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配套政策完善了,多点执业这朵玫瑰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然而,怕就怕玫瑰带刺,怕就怕玫瑰变成“双刃剑”。毕竟,多点执业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演化成单纯的“走穴”行为,因为只要拿起了听诊器,只要走上了手术台,医师的任何行为都不再是无纪律的谋利,而是救死扶伤。这是行医的公理,举世皆然。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不仅是将医师推向了市场,也是将医生的道德水准、专业技能推向了风口浪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正准备出发,或正在多点执业路上的医师,且行且珍重。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