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最宝贵的医疗资源,医生流动起来才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近日,浙江出台了新版医生多点执业办法,为医生多点执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那么,这一政策是否会推动医生“走穴潮”的到来?
3月1日起,浙江正式实施新的医生多点执业办法。该办法与三年前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相比,进一步降低了医生多点执业的门槛。根据新规,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的医生只需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即可。此外,医疗机构执业的医生无需原单位同意,不必再到原单位报备,只需要将相关材料提交给去多点执业地点的主管卫生计生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
同时,新规还在探索医生自由执业的道路。创新性地提出副主任医师(含)以上职称和急救(诊)医学、放射、超声和病理的医技人员这四类紧缺专业的人员无需办理执业登记手续,只需要自由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将医师信息上报主管行政部门即可。
另外,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权责的规定。根据新政策,如果在多点或自由执业时发生不良执业或违规违纪行为的,将会纳入第一执业地点的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如果发生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理,并书面通知各个执业地点,在其《医师执业证书》上予以记录;如果发生医疗纠纷,由发生纠纷的所在医疗机构负责处理。
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医生总人数为12.5万人,其中副高以上比例22.9%,主治医生以上比例58.5%。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宽将意味着十万多符合条件的医生都可以流动起来,届时,或许将掀起一股医生“走穴潮”,医生可以在多家医院执业行医,可以在大医院也可以在基层,民众的看病格局将会改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放心地看病。民营医院因为招到了好医生也会变得底气十足,可以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而多点执业的医生们,也可以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合法的收入,不必纠结于灰色收入了。
“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医院是“铁打的营盘”,为医生流动提供平台。医院领导的观念不改变,就难以给医生提供这个平台。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王桢说,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问题在一一打破,但观念上的转变似乎更难。首先是各大医院特别是省级大医院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许多医院认为,医生是我们医院培养的,福利、工资、养老都是我们医院负责的,却要让他们去给竞争对手家干活,太不符合逻辑了。对此,新政策规定,建议原单位和多点执业的单位及多点执业的医生之间达成一种协定,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给予原单位一定的经济补偿,具体的协议,各方根据情况坐下来慢慢谈。
此外,医生们对多点执业也有顾虑,他们担心医院给自己穿小鞋,这个思想负担要解放,还需要各方努力。
某全国连锁民营眼科医院负责人表示,医生要真正能够流动起来,必须打破体制上的限制,让医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