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厕所成出诊常态:谁知医生艰辛?
2013-09-17
433

医生与患者本来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共同抗击疾病,然而,近年来,医患间紧张的关系成为公众讨论、社会关注的热点,公众对医生职业精神的质疑比比皆是。现实情况下,由于高工作强度,医生出诊时不上厕所已成常态,医生的艰辛谁能理解?医生的利益又应该由谁来保障?

医患双体验:普通人体验医生职业

近期,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开展“相约守护”医患双体验活动,医管局干部、21家公立医院领导体验患者就医,来自外企、高校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网络报名等方式到医院体验医务岗位。

患者常常抱怨看病难,认为原因在于医生,那么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是如何做的?通过医患双体验,作为普通人体会“当医生”的感受,他们是如何面对看病难的?他们眼里的医生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吃午饭成出诊常态

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书记悦金成,在北京市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分诊台体验当一天护士。在淡季的8月,分诊护士们仍要面对一天两三千左右的就诊人次,并指导患者填写检查单、交费等,门诊结束后还要收集各诊室单子,统计门诊量。

北京市发改委调研员付建荣是观察科室主任一天的就诊情况。出诊期间,主任没去一次厕所,下午两点才吃午餐。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吃午饭已成出诊常态。付建荣感慨,医生群体所付出艰辛和耐心是常人不能体会的。

北京市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韩建,参加了同仁医院眼科特需门诊卢海主任的医务工作体验,帮助维持就诊秩序、叫号。同样在出诊期间,主任怕去洗手间耽误看病,很少喝水;在没吃午饭的情况下门诊量为眼科规定门诊量的3倍。

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张明在北京市儿童医院输液科负责全院各科室患者输液。护士们基本每天都要加班,门诊量高峰时达到2000多人次,平均每名护士每天扎针人数可达130人。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下,护士们也并没有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护士执行操作时患儿家属的指手画脚,往往更加大了护士的心里压力。

体验者的回应:医生的尊严需制度保障

患者就诊时求医心切,公众都可以理解,因为当我们作为患者时我们也是这样的。然而,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生的付出和艰辛却是不从事医疗工作的普通民众所不能够体验和得知的。

如果站在一名医务体验者角度去看,感受会不同,也会对医生群体开始理解,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很有必要。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中国的医生往往还要面对患者的不理解和来自患者群体的巨大压力。8年的学校学习加上住院医师3年,总共11年之后才可以工作,工作后面对的是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患者的不满情绪还有超额的工作强度,因而,近年来众多医学生在毕业后放弃从医现象屡见不鲜。

医生的尊严不仅需要得到理解,也要相应的制度保护。“医生也是人,不能只是人文关怀,应用制度保障”,社会和医院应多关心医生,深入调查研究医生超负荷工作和患者迫切就诊需求之间的矛盾,打破瓶颈。

“相约守护”活动应长期化、机制化

“相约守护”应是双向的、长期的,以患者为中心,落实每项医疗服务。更多的普通患者参与“相约守护”体验活动,有助于他们体验医生群体的艰辛,减少人为隔阂、矛盾,促进相互理解,建立良性的沟通互动机制。

此外,医生工作环境应得到改善;加强院内的就诊提示,减轻医生工作量;研究并改善医院运行机制,解决背后的原因。

治病救人的医生和期待健康的患者本应是鱼水情深的关系,如今却彼此常有心结。如何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改中绕不开的问题。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http://internal.dbw.cn/system/2013/09/16/055073055.shtml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