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的头痛事
2015-04-08
383

基层医疗机构本应该是方便患者看病,担当基本医疗服务的守护神,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它的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其实很大,但是他们宁可挤进大医院,也不愿去家门口的医疗机构看病。基层医院的尴尬还不止这些,医生招不来,留不住也让他们头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力度,然而,医改的红利还未在基层的医疗服务中体现出来。

首先是,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不敢苟同,不能让居民满意。目前中国缺乏的是优质的医疗资源,而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体现最为明显。缺乏优质医疗成为基层医疗的短板。在实际工作中,“医防并重”并不是人、财、物各占50%,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出现“重公卫、轻医疗”的现象,医疗服务能力出现倒退。没有好的医疗服务能力,给患者看病只能是一句空话。

目前,国家力推分级医疗,而其重要前提就是基层必须具有较好的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能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又一次摆到了管理者的面前。

医生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没有好医生,光有设备也难看好病。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好医生,于是就请名医独撑局面。名医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宝贵财富,不可否认,在名医的带动下,基层医疗服务有所提升,但是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若只坐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持续火爆,一旦该人才流失或有何意外,服务塌陷将是一个机构的必然结局。

基层医院好不容易招来了医生,但是却留不住。大医院的发展前景广阔,无时无刻不在“虹吸”着现有的基层卫生人才。而基层医院的待遇较低,绩效分配制度也不完善,能留住医生的优势也很少。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反映,绩效工资的最大弱点就在于可分配总额的固化。机构可调节的数额较少,且总额封顶,绩效分配只能在内部“切蛋糕”,此长必定彼消,为求相安无事,终使多劳优劳与收入几乎没有关系。

而且,个人工资中的绩效考核部分比例偏小,有的考核指标很容易实现,降低了考核的激励意义。同时,不少卫生院院长本人就是业务尖子,但只能按系数拿所在职务的薪酬,无法和其业务量、质挂钩。

除了绩效分配制度,让基层管理者头疼的还有岗位系数的设定。基层管理者们都有这种感受,机构的收支结余只能来自于医疗,可以看出临床医生是主角,可是又有哪个岗位认为自己不重要呢?临床医生难免产生风险独担、利益多享的想法,但公卫人员、保障人员也认为自己的作用不可或缺。如何平衡好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卫生系统绩效分配的常见难题,取决于该机构的发展导向,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阻碍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当前政策的设计上多加考虑,如打破医生的单位人身份,让医生自由流动。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