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聚集了世界上超级医院群,但大医院并没有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而且越是超大型医院看病越难,这是为什么?大医院无序扩张加剧了“看病难”?
对于城市三级大医院而言,其首要的功能定位就是攻克疑难杂症,培养学科和人才,为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对于像感冒、发烧这些并不太严重的病症,对于像开药、测量血压这样的医疗服务,是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责。尽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都比较清晰,但现实依然充满困境。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看病难之又难。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没有很好地运用医保报销政策这一无形的指挥棒引导患者养成常见病、慢性病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疑难杂症去三级医院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职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接诊体系,需要得到更好救治的患者无法通过这一有序的体系流动到他最适合去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因此,要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现状的路径就变得比较清晰了: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明确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职能,引导每一个患者到该去的医院就诊,而不是动辄就潮水般地涌向大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承当各自的职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破解当前大医院一号难求、病情复杂的患者就医之路充满艰辛的现状。
但现实却很残酷,病人大多不愿意根据病情在对应的医院就诊。原因很多:一是基本药物没有得到保障,看病拿不到相应的药;二是设备条件难以支撑,无法获得准确的诊断;三是医生能力有缺陷,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当然还有病人对大医院的盲目崇拜与追求等,都是病人流向大医院的原因。但事实上,大医院的无序扩张,才是“看病难”最关键的原因。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巨大的医院规模吸引了区域内顶尖的专家,庞大的规模有足够的空间聚留足够的人才,资源聚集后的并发症就是垄断。从人才与学科的影响力来看,90%以上的专业委员会主委都是由大医院的专家“把持”,国家级的重点学科85%以上都聚集在大医院,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大型医院。大医院垄断了专家,垄断了技术,进而垄断了病人资源。
其次,基层医院拔尖的人才,很容易被大医院“虹吸”过去,人才空缺是导致小医院艰难的绝对因素。无论是待遇还是专业影响力,基层医院远远不能和大医院比。就目前医疗行业来看,一个专家的“专业寿命”可以延续到65至70岁之间,甚至更长。而医生成名往往在45至50岁之间,只有“登陆”大医院,其专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就成倍地增长。人往高处走,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医院则更加言之凿凿。
第三,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张,就意味着他们要从增加的病源中获得回报。新增的病源并不都是分级诊疗中规定的病种,相反,超过50%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A、B型病例。大医院在“虹吸”基层拔尖人才的同时,也将基层的病人同步“虹吸”过来了,病源的聚集致使“看病难”进一步加剧。
第四,大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还打乱了分级诊疗的节奏。就目前大医院拥有的病床量来看,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足足有余。扩充的病床只有抢占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源,也就意味着他们要与基层医院争病源,竞争的结果是本该由基层收治的病人也来到了大医院,让分级诊疗无可适从。
如今,一张医保卡自由选择,舍近求远找大医院,成为许多居民的就医习惯。这与人们的就医理念有关。多数人认为大医院的诊治水平较高,因此在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更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哪怕只是普通病和常见病。这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追根溯源,是社区医院未能实现分流功效。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让老百姓放心,才会有更多的人心甘情愿留在社区首诊。同时,各级政府应限制大医院的无序扩张,谨防垄断现象的产生。只有强化基层医疗与限制大医院无序扩张,“看病难”才有可能远离国人。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