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编制有望让医生更加简单纯粹?
2015-06-16
234

最近,北京和深圳相继出台了去除医生编制的医改政策。5月份,北京在《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今后,北京市公立医院,将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于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6月份,《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3年内深圳3万医生将与编制脱钩。医生去编好像已经成为医改的新趋势!

然而,有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四成医生反对去编制”。上海寓医馆院长宋维表示,对此,我感觉不奇怪。从政府角度讲,应该保留部分医生编制。因为,优秀人才进编制,这些人既是骨干,更是遇到国家重大任务如自然灾害救援或老少边穷偏远地区卫生支援时的主力军。从医生角度讲,不少医生留恋编制,也是好事。多样化是今天的现实,医生有各种喜好何选择也很正常,只要政府是从民生大局出发,科学规范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形成人才竞争、财政节约、社会向上、人民安康、医生就能够实现良好业态。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王贤吉确认为,编内人员和非编人员的待遇差别实际上远不止是简单的“同工同酬”问题,其关键在于身份的差异。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编内人员享有干部身份,意味着可以享受 “体制内”的种种待遇;而非编人员与之相比不仅缺乏稳定的职业保障,他们在职务晋升方面面临重重阻碍,退休待遇也明显要低,甚至连因公出国(境)手续办理等也要麻烦很多。对于普通的中、低年资医生而言,编制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这也是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可以预见,没有整个社会的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单单取消公立医院的医生编制,必然会遇到相当的阻力。

然而,美妙的“光环”很多时候也会成为“紧箍咒”。 尽管编制意味着更稳定的工作以及更优越的退休待遇,但一旦头顶编制的“光环”,也往往意味着医生的自由执业权利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医疗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期待通过机制的改变激发并释放更多的医疗资源。但公立医院对于优质医护资源的垄断,尤其是编制所形成的制度“围城”,却很难被真正打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公立医院编制“动刀”,未尝不是出于拆除“紧箍”的善意。没了“编制”光环,也相当于摘掉“紧箍”,公立医院的医生将不再受其束缚与制约,无论是更自由的执业,还是更顺畅的流动,都意味着向医疗价值本身的回归。

平心而论,作为专业人员,医生本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吃饭,至于“编制”这东西,本不该是医生的必要头衔,更不应成为对医生的身份认定与固化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去“编制”,取消行政级别,也有望让医生这一职业更加简单纯粹。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