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同于买东西,同样是赚钱,营业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上午卖100个苹果,但是医务人员一上午看一百个病人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因为前者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而后者关系生命健康,对技术含量的要求较高。但是,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医院鼓励医护人员创收跟买东西有什么区别?“薄利多销”下的医疗服务还叫医疗服务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薄利多销”是一种市场营销战略,它以“多销”来赚取更多的收入。但是这个战略现在被医院运用,以牺牲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薄利”鼓励医护尽可能“多销”。这就造成舆论中常说的过度医疗,而随之而来的是医护人员饱受诟病,医护在长期过劳的情况下心身疲惫。
这么做首先是对医者的不尊重,医生的价值变成一地鸡毛,医生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跟普通营销员并无差别;其次,因创收、竞争、生存带来的“薄利”,“多销”带来了偷工减料和隐患输出,造成患者安全隐患,医疗成本增加,这是直接地对患者的不尊重。医疗安全和质量随之下滑,造成医患矛盾紧张。推行“薄利多销”,把医生从“天使”变成“商人”,亵渎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医生成为了丑恶的医疗制度的替罪羊,这令人医生尴尬和心痛。
医疗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它与伦理、安全、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点医院应该是清楚的。既然医院明知道这种做法正威胁着医疗安全,为什么还要去做?而且国家和各省市也多次提出严禁向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为何屡禁不止?“薄利多销”背后隐藏的冲动到底是什么?
公立医院这个庞大的医疗系统名义上被国家定义为事业单位,但是没有得到、实际上也很难得到国家足够的补贴。为了生存合发展,医院就开始逐利。而在现行体制下,医生拿的还是“大锅饭”式的酬制(而且低得可怜),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这就给医院向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提供了条件。
医院设定创收指标当然要禁止,但是如果不解决根源问题,创收指标只能是变着法子不断出现。例如,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补偿不足,取消药品加成“迫使”医院、医生通过输液等等为数不多的收费来弥补药品“零加成”所造成的总收入下降。利益链还是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医疗就难以避免。
这么多年的医改一直想在医药分离上取得进展,但是忽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医院创收的动力,以及医生的收入和积极性。因此,医改下一步应该多考虑人的因素,对医生人事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对医生进行激励制度,因为医生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缺少了这一环医改就谈不上成效。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