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医生一直被视为守护我们健康的白衣天使。然而,近年来,这个职业饱受诟病,医患关系的温度下降。当职业的神圣光环褪去,医生们除了疲惫,剩下的只有无奈。折断医生“天使翅膀”的制度必须得改!
医改进入第7个年头,但是各方对医疗的满意度仍未提升。患者依然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医生依然抱怨没有尊严,拼命工作,但价值却得不到体现。许多医院还在搞创收。最近,发改委也指出医院乱收费问题依然严重。然而,医院的这些事情,患者是不知道的,也不可能知道。患者能直接接触的就是医生,患者只知道是给他开了大药方、大检查,于是将这笔账都算在了医生头上……
医生这个职业是古今中外大家都希望从事的,但是,如今很多家长不愿子女从医。照这个现状发展,医疗缺乏新生力量,它的发展希望在哪儿?将来谁来为我们治病?
治病救人原本是很神圣的事业,但是现在的医疗被活活逼成餐饮业,只要去排队,只要付钱,就能得到。医保投入巨大,最终变成了药、变成了检查,变成了病人很多,就得买更多的仪器设备、盖更多的楼来应付这些病人。楼盖得越大,设备仪器越好,招的医生越多,成本越高,所以要更加创收,这个机制进入了“死循环”。
医疗进入今天这个“死循环”有着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八十年代之前,公立医院都是政府包办,医生拿的是国家给的工资,享受的是国家干部的待遇。他们一门心思地研究疾病治疗的问题,根本用不着开大药方、大检查。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国家财政比较吃紧,特殊时候采用特殊政策,医院要创收,学校也要创收。那时候,国家养不起这么多机构,甚至连军队都要经商创收了。但是到了今天,各行业的制度都已经调整过来了:军队不允许经商,学校基础教育国家也都养起来,唯独医疗——医院到还在搞创收。
决定医疗费用的主导者是医生的那支笔——患者要不要吃药、吃什么药,做什么检查,要不要动手术,似乎都是由医生的那支笔来决定的。但是这个前提是顶层设计者给医生什么样的制度:是让医生创收,多开药,就多收入,还是让医生考虑怎么用最小的成本维护患者的健康。
因此,想要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政府必须要痛下决心,改变这个机制,公立医院要真正“公立”起来,不要让公立医院成为逐利创收的机构,而且也应该让医生们体面起来。在待遇上、收入上、社会地位上,要让他们体面起来,因为医生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现在整个社会对医生的认同感比较低,各种杀医、伤医事件频繁发生,其原因在于制度的安排。现行制度逼着医生搞创收,有新闻爆料医生和号贩子勾结、护士去肯德基兼职,因为医护通过多年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到最后的收入真的还没有一个号贩子高,还没有一个护工高,真的是斯文扫地。
前一段时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的“三明经验”。福建省三明市的医疗卫生改革,使一个拥有12个县22家公立医院的地级市,真正把过去让医生靠药、靠检查创收的机制破了,建立了新的机制,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立性,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让药品也回归到治病的本质。
改革之前,三明市的医保已经亏损3.5亿,改了3年以后,现在累计结余近3个亿。医生待遇大幅提高,三明一个县委书记年收入5万,而一个医生的收入是20万、15万、10万和5万,所以医生待遇在当地是非常体面的。三明改革红利从哪里来?是制度变革,把过去创收的制度变成公益性的制度。这个过程中,过去大量的浪费减少了,红利就出来了。
我国投入的总医疗费用已经有四万亿,全国所有的医务工作者有七百万左右。如果把护士、行政人员刨掉,真正的医生其实就是在两百万到三百万这样一个数量级。那么,四万亿的投入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把两百多万医生养起来?给他们高工资,当然也对他们严格监管。
医生这个职业是知识创造型的。如果按计件、按传统的方法考核医生,可能会扭曲医生的行为,让技术比较好、有良知的医生很憋屈。利用现在的信息化手段,其实可以对医生做一个全面的、长期的、全方位、综合指标的考核,让医术高明、医德高明的医生能得到好处。
今年3月,“三医联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医疗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就需要医保、医疗和医药合起来,而其中最核心的做法就是要解决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
今年“两会”又提出要解决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问题,希望国家大步伐地、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核心点。我们盼望这个问题能够真正解决!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