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编制“突围战”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5-09-17
415

今年6月,深圳医改曾出台新方案,提出公立医院将去编制化、去行政化,到2017年将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近日,深圳罗湖区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其中全员去编制化成为改革的焦点。深圳此次历史性打破医生“铁饭碗”将带来哪些新变化?医生去编制面临哪些困境?

深圳罗湖区率先试水医改新政

随着深圳新医改方案的逐步推进,深圳罗湖区近日整合区内5家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建成罗湖医院集团,以法人结构为载体率先试水改革。

深圳将采取逐步取消编制所附带的功能等方式,使现有编制最终成为“空壳”。据介绍,编制背后有政府财政补助、养老保障、交流任职三方面利益,在财政补助方面,深圳取消了与人员编制挂钩的财政补助核算方式,改为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养老也将实行社保+职业年金的方式,并保障不低于现有有编制人员养老福利;人员交流任职上,医院去行政化后各职位任职与是否在编无关。

获任罗湖医院集团首任院长的孙喜琢也被去行政化,他在改革前是一名副处级院长。而自罗湖医院集团理事会成立之日起,他就不再有任何行政级别,也不再有行政晋升方面的资格。

“薪酬待遇以岗位为基础,主要考虑技术水平、科研成果、服务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因素,相关改革将有望10月前落实。”孙喜琢表示,“医生本就应靠专业技术吃饭,去编制是大势所趋。”

切断医生编制“后路”能否走活医改棋局?

业内人士认为,步入深水区的医改正遭遇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瓶颈,在编制化管理下,医生一般只“效命”于一家医院,只有切断编制“后路”,多点执业、薪酬改革、分级诊疗等医改难题才能迎刃而解,医改这盘“大棋”才能走活。打破终身制有很多的优点,可以让大家有紧迫感、危机感,工作态度会认真等等。就会以事定费而非以人定费,从而强化医疗服务内容,弱化人员在其中的作用。一些受访医生也认为,没有编制的束缚,一些能力强的医生,可竞争更高的岗位,或者走向市场选择多点执业,最终让医生的医疗价值更大化。

“‘单位人’身份容易养懒人,干多干少一个样,院长也不能拿你怎样。”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说,只要解放医生,就能实现真正核心的医疗资源市场化流动。”

医生编制“突围战”还需迈过几道坎?

平心而论,作为专业人员,医生本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吃饭,至于“编制”这东西,本不该是医生的必要头衔,更不应成为对于医生的身份认定与固化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去“编制”,取消行政级别,也有望让医生这一职业更加简单纯粹。

去掉编制这一制度“围城”,当然意味着医疗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但失去了编制优势,公立医院如何维持其人才吸引力,如何防止优秀医生的过度流失,公立医院提供优质优价医疗服务的目标如何保证并兑现,这些都是改革将面临的挑战。

此次罗湖区的改革,部分医学院毕业生和刚入职的年轻医生们对去编制化表达了焦虑。由于具体细则还未出台,能否与老员工同工同酬成为不少新入职合同制医生的担忧。

“政策刚好卡到我们,没有拿到那张‘船票’,多少有一点悲观。”从暨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刘卫(化名)是深圳市罗湖医院的一名新入职医生,与老员工们不同,他和同批次到岗的同事拿到的不再是事业编制的“铁饭碗”,而是成了“合同工”。“听说聘用类的医生基本工资大概是1500元,而有编制的基本工资是4000元。”刘卫说,“如果10月份发工资的时候没有实现同工同酬,我就没有必要在深圳呆着了。”

“进了公立医院却面临没编制,好像随时可能被炒鱿鱼,心里没底,没有归属感。”刚入职深圳一家公立医院的年轻医生林宇说,“如果待遇上不去,我可能会去周边城市行医。”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曹钟雄则提出,去编制化意味着把医护人员推上市场,就业风险增大的同时,收入应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聘用人员与编制人员在收入福利上应零差异,公平的大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进入医疗业。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