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顺势而发。其实,医生集团在中国的首次出现是1998年的万峰医生集团。而其再次成为新闻亮点的要数两年前张强医生成立医生集团和阜外医院医生牵头发起的“体制内医生集团”。按其性质,医生集团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医生集团究竟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多重困境
体制内医生集团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国内特有的,因为中国的医生身份不自由,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巨大差别。体制内的身份也让医生集团这一营利性组织身份颇为尴尬。医生自立门户组建的“医生集团”,还面临公司注册、体制排异、患者吸引、营利模式、利润分配等多重困境。
第一,仍然依赖多点执业,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去服务。大医院的管理层并不真正支持多点执业,因为医生隶属于医院,医院并不希望医生分散精力,而且医生在医院眼里也是自身的招牌和资本,名医为医院带来客流和产品收入,如果他们通过其他平台出去多点执业,出诊费将直接作为个人的收入,医院并没有动力去推动此事。
第二,绝大多数体制内医疗集团都宣称两件事:更大程度实现医生价值,帮助基层、偏远地区的患者医疗机构。然而,这种医生集团走穴的模式和基础医疗的需求完全不匹配。基础医疗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部分人解决大部分的小问题,必须是长期才能完成这样的职责。而靠体制内医生利用零碎时间多点执业无法保证长期留在基层,并全面参与到病人的疾病管理中去,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只适合针对大病和疑难杂症的专科,但这样的需求不适合基础医疗的定位。因此用这样的医生集团模式去服务基层是走不通的。
第三,这种模式是将灰色地带合法化,并未创造更多的新价值。要让体制内的好医生有动力去走穴,就必须给他们经济利益刺激。这就意味着走穴变成了赚钱的渠道。除了医生的动力,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本身存活方式也很成问题。如果要靠从医生诊费中分成存活,在目前很难有量的情况下,利益分配将是一个问题。靠投资方快速拉动的医生集团模式在中国有更多的利益牵扯,长期看起来对推动整个行业变化的影响并不大。体制内医疗集团是体制内外“利益均沾”的思路,既缺少冲破现有体制的理想,也没有放弃眼前利益的勇气,不知道其能走多远。
体制外医生集团的优劣势
目前,张强的医生集团是体制外医生集团的代表案例。
张强的医生集团其实就是医生经纪公司,与演艺圈的经纪公司有点类似。经纪公司帮助医生去处理各类外部事务和内部管理,医生仍然只需要像在公立医院内一样专心搞好业务就可以了。
对于病人来说,医生集团的出现确实是一件较为有意义的事情。那些身处于二三线城市的病人不用为了一些重要手术前往北京和上海,忍受各种痛苦。对一些有着很强技术能力的医生来说,医生集团能够提供用户(患者)并帮助旗下医生们打理各类杂务,免去了医生自己处理执业所要面对的麻烦,还能获得比在公立医院更好的报酬和地位。
但是短期内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仍然是人才制约。在现有的医疗格局下,公立医院掌握大笔经费,有优秀团队协作科研,拿到大部分的项目、课题……能够带给医生更多医术成长的依然是公立医院,这种优势短时间内难以撼动。而不能拉近这些差距,让医生走出体制成立更多‘医生集团’,医生们依然顾虑重重。
在体制依然牢不可破的现状下,体制外医生集团的发展还有着较大的瓶颈。但是,随着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体制外医生集团如果能进一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入到各个层级,并进一步为新型的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还是有着很大的前景。
总体来看,体制内的医生集团受困于制度,体制外医生集团受困于人才和风控。医生集团想要迎来大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制度的变革,如让医生自由执业等。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