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离别的故事。“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哈姆雷特之问”成了医生们经常得要面对的问题。当医学技术和医学伦理冲突时,当患方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时,医生们该如何选择?
病人往往不能“善终”
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往往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来维持其苟延残喘的生命,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大多家属都接受不了,于是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用尽“十八般武艺”,也要全力抢救死者。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已确认为死亡,但迫于家属的强烈要求,同时为了避免医疗的纷争,于是形式上做一些无用功的抢救来安慰家属。
家属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濒死者就这样被无谓的抢救折腾……因疼痛引起扭曲的面容。这种濒死前的抢救,一方面秏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有违医学伦理。最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终,令人扼腕叹息。
医生遭遇“哈密雷特之问”该怎么办?
在医院中最常遭遇“哈密雷特之问”的地方莫过于急诊室。一旦遭遇,该怎么办?
比如,有一位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已15分钟。按照“中国心肺复苏指南”,满30分钟为终止复苏的观察点,即宣告死亡,遗体将不能移出医疗机构。但患者的儿子出于风俗习惯考虑,想在父亲被宣告死亡前把他带回家。依据医学伦理学,生命的自主权在患者本人,但患者本人已不能表达,抢救15分钟的迹象表明患者活过来的可能性也渺茫。医学伦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包括尊重临终患者的自主选择权。最终,依照“有利无伤”原则和人文精神,医生同意放弃抢救、自动离院。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办法。
我国需形成独特的临终关怀医疗模式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医学技术与社会道德的平衡与结合。不少专家表示,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死亡也不延迟死亡过程,但这也会出现医疗与伦理学的诸多困境。
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讳莫如深,无法平静接受和善待死亡。传统死亡观念与临终关怀的目的有分歧。有专家表示,西方文化倡导自由的道德观,患者较多参与个人医疗方案的选择,而我国大部分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为避免患者受到刺激,通常不愿意如实告知患者病情。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医护人员不仅面临患者知情权与保密的矛盾,还面临着法律与道德不同的矛盾及中西社会规范的伦理学矛盾。
必须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理性接受死亡,认识到生命结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同时,不断提升对社会伦理观的认知,恰当告知病情,让病人有充分的时间处理未尽事宜和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还应该探讨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研究医学和伦理学双重命题,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伦理规范和临终关怀医疗模式。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