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应避免“貌合神离”
2015-12-09
309

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建医联体“抱团”发展,初衷是让患者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专家服务以及绿色转诊。但现在的公立医院都是自负盈亏,要挣钱养活自己,因此都有自己的盘算。大医院希望触角更深入,多吸收一些病人,而小医院则希望大医生来医院做手术,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二者各有利益诉求。“医联体”相关人员坦言,医联体“貌合神离”。

“医联体”的美好愿景

“医联体”的初衷是将家庭医生、社区医疗和中心医院联合起来,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并开展人员技术、管理、信息、设备等资源共享,充分释放与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效益。如此美妙的设想,十分令人期待。

“医联体”的残酷现实

但在现实中,医联体就是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互相利用。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支撑小医院,小医院无法解决的就转诊到大医院去,大医院的康复病人则转到下面的小医院,其中都会牵涉到利益的分配。如果做得不好,最后医联体就会变成虹吸,大医院不仅虹吸病人,还会虹吸医生、护士。

医联体各方各自为政 貌合神离

医联体大致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从现阶段看,松散型医联体模式较为普遍。既然医联体属于“松散型”联盟,双方资源虽然名义上互通了,但究竟如何互通有无,却并无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尤其是“医联体”中的各方,其实都各有其利益诉求,然而在资源共享之后,各方如何明算账,却往往付之阙如。例如,中心医院为支持社区医疗出了人员和设备,假如影响自身诊疗工作,甚至还要贴上成本,自然不会太过热心。而社区医院又是否能因联合而提升服务能力,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分诊节点,同样不容乐观。假如缺乏刚性的联合机制与优势价值定位,“松散型”的医联体最终彻底松散,仍旧各自为政,貌合神离的结局,也就并不意外了。

相对而言,紧密型的医联体运作更顺畅,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统一。紧密型医联体是指医联体内医院在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不过,尽管它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要在我国完全实现,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突破当前体制性问题——分级管理和分灶吃饭。

如何才能“同心同德”?

基于此,“医联体”的构想固然不错,但真正打通多层级医疗体系之间的“任督二脉”,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其实仍需建立更紧密的“医联体”。各方之间如何资源共享,又如何建立“双赢”机制,也更需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唯有当各方都能从“医联体”的合作中充分受益,“医联体”才能“同心同德”,并最终让公众和患者受益。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