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告别双轨制 医生的编制真要没了?
2016-01-19
510

随着养老金制度告别双轨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事业单位已开始缴纳社保,但企业的转制、编外人员的安置等问题依然难解。人社部相关负责人1月15日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强调,今年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这意味着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将重点向医院和高校动刀。

为何重点向医院和高校动刀?

2011年,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当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随后,全国各地纷纷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

如今,根据时间节点来看,改革的上半场已经临近尾声,但效果并不明显。据了解,事业单位改革前,全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在职人员。改革之后,全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其中,大约有800万是医院工作人员,高校职员的占比也较大。因此,此次去编制重点向医院和高校动刀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立医院取消编制 势在必行

公立医院搞编制,问题出在哪里?大的问题不说,小的就是妨碍专业人才的正常流动,“编制”造成的巨大成本,加重了患者负担、财政负担。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分立的“双轨制”,不仅使民营医院在医保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两种医院的医生也是不平等的,民营医院往往被隔绝于主流的医学人才流动之外。这种背景下,“多点执业”改革,也只是对“双轨制”打的补丁。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将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有“编制”就有冗员,就有“因人设岗”,就有真正的人才聘不进来的问题,最终导致干活的人少,吃皇粮的人多。这些成本最终要转嫁到患者头上或者由财政来埋单。  

公立医院去编制举步维艰

取消行政级别,打破编制,促进人才流动,本就是改革30多年一以贯之的议题。这个议题是多年一议再议的事。之前可谓“喊破嗓子”,但推进得并不顺利。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是有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医院的领导本身就是“官”,医院领导和官员的身份是可以随时做“切换”的。这种“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极易产生“管制俘获”,即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形成合谋,改革当然推进得不顺利。

目前公立医院去编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此次去编制重点向医院和高校动刀必须关注改革的大背景。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公立医院作为第一批事业单位去行政级别的改革对象,也是理所应当的。二是,2014年年底,养老金并轨方案获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将实行与企业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养老双轨制的式微,“编制”开始变得不那么吃香,给改革留下了操作空间。

所以,此次公立医院的去编制改革,堪称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大环境、小环境都有了,事业单位改革探路、养老制度并轨、公职人员收入阳光化,“上顶下托”,为公立医院改革留足了空间。

去编制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哪些影响?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但大部分编制外人员均未享受到职业年金。

  

“对于此类情况,我建议实行备案制管理。假定一个医院,有1200个编内人员,800个编外人员,那就需备案2000个职工,只要备案了,财务预算都可以做。”罗双平称。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室主任何凤秋则表示,下一步要推进编制管理创新,可能会有一个很重大突破,也就是将按实际用人来考虑岗位管理办法。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