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院院长:干儿科有干儿科的好 没必要唱衰
2016-02-02
607

儿科医生风险高、强度大,既要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判断来势迅猛、变化多端的病情,有强大的耐力安抚哭闹的患儿和焦急的家长,诊疗操作又要敏捷娴熟……加班加点、超额超量。适逢“二孩”和发病季节,工作更繁重。这是儿科医生的常态,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对此,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教授表示,没必要唱衰儿科,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儿医收入。

加班加点、超额超量是儿科医生的常态

“我们工作强度很大,没有午休,午饭在诊室吃,吃过之后继续看病。为了节约上厕所的时间,有时候选择不喝水。”浙大儿院门诊部主任汪天林表示,一般情况下,一名普通的主治儿科医生一天接诊近百位病人,2015年底的呼吸道疾病“旺季”中,浙大儿院门诊量突破9700人次,创下新高。

“加班加点、超额超量是儿科医生的常态。”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说,“与病人的激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儿科医护人员的短缺。”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2亿儿童仅有6.2万个儿科医生,即1万个儿童仅2.6名医生,是欧美国家的1/5~1/10。就浙大儿院来看,2014年医生缺口97人,护士缺口126人;2015年医生缺口18人,护士缺口105名。2015年还因为种种原因,有几十位医护人员辞职。其中,护士“辞职潮”尤为明显。

此外,在上周进行的浙大儿院2016年招聘首轮笔试中,计划招聘104医生、70名护士,通知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但实际参加考试的却只有42人。

什么原因造成儿科医生紧缺?

儿科医生为何如此紧缺?原因比较复杂,杜院长归纳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儿科培养体制的问题。除个别医学院校,如重庆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在本科保留了儿科方向,大部分医科院校已在90年代末取消了儿科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生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时才会细分为儿科等专业。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儿科报考率也相对较低,而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

第二,分级诊疗制度还未完全到位。基层缺乏优质儿科医生、儿科保健医生,家长对育儿和儿童疾病的知识欠缺,造成扎堆看病,无形中增加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要求医生的身体素质要跟上。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为例,为了照顾因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等原因住院的宝宝,NICU的30余位医护人员必须留在杭州过年,陪宝宝们迎接人生中的第一个新年。

第三,突如其来的放开全面二孩政策,让儿科医生变得更为紧缺;而女医生中也是“二孩”的主力军,她们有些已怀上二孩,孕期、哺乳期不能上夜班。

NICU实行的是24小时全程无陪护护理,2个小时喂一次奶、3个小时换一次尿布、1至2个小时记录一次宝宝的生命体征,比宝宝们的父母照顾的还要细心。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先天性缺陷儿即将出生,这也意味着NICU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会更繁重。最近两个多月,浙大儿院的NICU的床位已由原来的40余张增至60余张。

第四,儿童病情变化非常快,问诊要格外的仔细,且儿童配合程度不高,同样的诊疗、检查、护理工作,单位时间能接待的小患者数要比成人少很多。

第五,儿科医生的收入也要比其他科室的低。儿童看病大多以呼吸道疾病为主,而且用药用量也都要有所控制。“医院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比不到10%,医院收入低意味着医生收入低。”在杜立中教授看来,提高儿科医生的劳务收入,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是目前能快速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最有效手段。

没必要唱衰儿科 已采取措施应对“儿医荒”

“其实干儿科有干儿科的好,也正是因为孩子病情变化快,治愈率高,儿科医生相比较其他科室医生容易获得成就感,没有必要唱衰儿科。”

浙大儿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朝春,浙大儿院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比较高,为了应对“儿科医护荒”,浙大儿院联合浙大医学院设立了一个“卓越儿科班”,由医院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来当这些学生的导师,一对一对进行学业上的指导,鼓励他们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目前首批学生有27人。

“卓越儿科班的学生,能获得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学习、交流、实践机会,比如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获得海外交流的机会,以及能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此外,通过与浙大儿院‘导师’双向选择,获得一对一带教。”邹朝春表示,小班施行一年以来效果不错。

杜院长也透露,日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及相关部门已经主动找到浙大儿院,进行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调研。预计将通过调整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