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是导致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旨在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病人双向转诊,逐步缓解看病难。医联体并非新近才有,各地探索建立的“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以及有托管、帮扶、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都属于医联体,但这些医联体或多或少存在“以大吃小”的问题。
推进医联体建设,其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在于疏导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和进而形成健康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从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和形成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之关系来看,水到才能渠成,瓜熟方能蒂落。只有当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和进而形成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后,健康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方能自然而然地形成。
据了解,现今大多数医联体最主要的形式,是医生定期或不定期去合作医院坐诊和查房。人们普遍认为这于事无补,因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人才,需要具备首诊的医疗服务能力,还要配备适用的医疗设备、药品等等。大医院医生出一下基层门诊,查一次房,并不能系统解决如上问题。反而变成是牵头的大医院通过医联体在基层“挑”病人,“跑马圈地”划地盘,规模越来越大,基层医疗机构更加萎缩,病人、医生都被大医院“虹吸”走。
因此,《人民日报》发文表示,新一轮的医联体试点不能满足于医疗机构的简单组合,还应该在医联体内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通、形成激励共享机制。这种共享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共享,是打破行政等级的共享,是确保有激励措施下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主动共享。超越表面的结盟,才能产生“1+1>2”的效应。比如,三级公立大医院可以主动共享技术,主动培养基层人才,愿意共享检验、化验、影像等医疗资源,让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接待并留住病人。
同时,要打破医保的部门限制,由医联体统一结算,并结合多种付费办法,引导内部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患者合理就医。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考核也需要改变,应该考核医联体整体服务情况,而不是单纯考核单个医疗机构。在一个地区,不应只有一个医联体,而应该建立多个相互竞争的医联体,从而避免大医院的“圈地”行为。
据悉,为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北京将在建设区域医联体的同时,建立8大专科医联体。同时,今年起,全市所有的三级大医院都将加入医联体建设。
一直以来,北京医改都为全国人民所牵挂,希望北京能在医联体建设中真正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做到联体且真正联心!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