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这门经典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经过一代一代医学家的探索和开凿,终于在十九世纪中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全新阶段。而德国天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微尔啸就是一位建立了丰功伟绩,最后将医学、病理学直接引入现代的划时代的开路人。
鲁道夫·微尔啸(Rudolf Virchow,1821—1902)1821年出生在普鲁士王国东北部一个名叫Schivelbein的小镇上。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当地的私立中学之后,于1939年进入柏林的普鲁士军医学院(Friedrich‐Wilhelms Institut)学习医科。
微尔啸在1843年获得医学博士之后,随即开始在柏林的Charité医院担任病理科医生Robert Froriep的助手。仅仅三年之中,他就做出了两项极为重要的发现:于1845年首先发现了白血病,又于1846年阐明了血液循环系统内栓塞现象的发生过程与机制。当时的医学界对于白血病毫无认识。虽然在微尔啸之前,也曾有不止一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种病人的血液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血球,而且称之为白细胞增多症(Leukocytosis),但人们都认为它不过是一种血液的化脓现象(脓毒血症,Pyemia)。微尔啸经过反复、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异常增多的细胞与普通炎症时的白血球有着明显的区别,终于提出这是一种与血液化脓不同的新的疾病,第一次将它命名为白血病(Leukemia)。
微尔啸在第二年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首先发现了血管内的栓塞现象。由于尸体解剖时常常会在身体各部的静脉血管内发现血凝块(Clot),法国医学界曾有一种说法,认为血凝块与静脉炎有关,进而提出:静脉炎是导致人体所有疾病的根源。微尔啸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时,通过对血凝块的显微镜观察、化学分析以及动物实验,终于发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血凝块”:由于局部血管的变化而引起的原发性血栓,和血栓由原发部位脱落后在远端部位造成阻塞的“栓塞”。微尔啸在184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明确地报道了这两类不同的血栓——原发性血栓(Thrombus)和栓塞(Embolism),阐述了两种血栓的产生机理。这一重大发现顿时解决了自莫甘尼以来长期困扰医界、特别是病理学界的一个大难题:血管内出现大型的“血凝块”,造成肺部大血管的急性阻塞,引起病人的猝死。
仅仅三年之内,还不过25岁的微尔啸就有了如此重大的两项发现,使他在德国病理学界的名声大振,他迅速成为德国医学界一位令人耀眼的新星。
1847年,微尔啸与另一位朋友Benno Reinhardt合伙,在柏林创办了一份崭新的实验病理学杂志《微尔啸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杂志》(Virchow’s Archives of Pathologic Anatomy and Physiology,简称Virchow’s Archives),发表、传扬病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160年来,这份杂志稳步发展,已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分为“解剖与组织病理学”和“细胞与分子病理学”两个分册,但始终是病理学界颇为可信、备受尊敬的专业参考资料。
在当时,医学界对于疾病的本质,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外生论”:人体自身的结构和机能从出生之后始终处于健康状态。每当某种外环境之中的致病因素(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入侵人体,进入血液,扰乱、破坏了原有的健康状态,就会发生疾病。也就是说,人体自身的健康结构即使在疾病过程中,也是不应该有什么变化的。病理学家的使命是努力寻找那些外来的“病因”。但微尔啸所提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或许可以简单地称为“自生论”。在这份杂志的创刊号中,微尔啸明确提出,人类患病并不是因为健康的人体内出现了某种外来的、截然不同的病态状况,削弱、破坏了健康,而是人体自身原有的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和正常构造)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才导致疾病。而病理学家的使命就是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去识别这些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微尔啸从病理学的角度反复强调,疾病时体内所发生的大多数变化并不是因为体内出现了特殊的病态成分,而是原本正常的细胞在功能、结构方面发生了异常的改变。他极力提倡医学生应当从解剖学、生理学和临床三方面来研究、理解疾病。这个崭新的研究方式就是病理生理学。
微尔啸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年轻病理学家,也是一位幼稚而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衷于社会改革的热血青年。他坚信,疾病泛滥是社会弊病的一种反应,而最终责任在于当权者。1849年,他接受政府的委托调查塞利西亚地区(Silesia,今属波兰)的伤寒流行情况。塞利西亚地域偏远,微尔啸亲眼目睹当地居民在经济、教育、卫生各方面的艰难处境,深有所感。在他呈送普鲁士政府的调查报告中,除了陈述伤寒的流行情况和当地恶劣的环境状况之外,他还运用十分尖锐的笔锋毫不掩饰地指责普鲁士政府的过失,终于引起了当局的极度反感。但考虑到微尔啸在学术界的出色成就,最终决定以体面的方式、强硬的措施将他“请出”柏林。不久他被迫辞去在Charité医院的职务,前往南部的维尔茨堡大学(Würzburg)担任专门为他设立的病理学教授长达7年之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近乎“流放”的七年恰恰是微尔啸在病理学的研究、教学方面成就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
他的到来不仅使这里名气大增,还为这里的病理学研究与教学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学术实力。他改变了在柏林那种锋芒毕露的风格,努力与同事们和气相处。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大胆地改革了维尔茨堡的医学教育课程。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随后从德国各地慕名而来,在微尔啸的激励与指导之下,领略着医学界最新的科学成就,同时又从事着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病理学研究。他所研究的课题包括了炎症、癌症、结核病、霍乱、淀粉样变、伤寒、肝囊肿、皮肤、骨骼、软骨以及结缔组织的微细结构等令人羡慕的内容。他还与同事合伙主编了另一部权威著作《医学进展年鉴》。
在维尔茨堡的课堂示教过程中,微尔啸大力提倡使用显微镜和特别制备的显微观察标本,还设计了专为显微示教用的显微镜滑轮道,以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教授所讲到的内容。他特别鼓励学生们学会使用显微镜,“从显微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识别那些与疾病有关的特殊变化。
正是在这些病理学的教学中,微尔啸向学生郑重提出“细胞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生命单位”的观点。虽然“细胞”(Cell)一词早在17世纪就被Robert Hook用来描述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构造,细胞核也早在1831年就被英国植物学家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正式描述过,但人们对“细胞”的确切涵义始终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对细胞的重要性也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更没有人想到它对于整体的生命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微尔啸首先向医界响亮地指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微尔啸通过对大量组织、细胞的显微经观察之后,坚信人体内新的细胞必然来自另一个细胞的分裂。他于1855年在自己主办的《微尔啸病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一个细胞的产生,必然来自另一个细胞”的不朽概念,否定了细胞可以由其他物质自发产生的说法。
在维尔茨堡的七年之中,微尔啸不仅在学术上成就蔚然,而且在性格上也越来越成熟、稳健、和善。他实际上已经被尊为德国无与伦比的现代医学权威。1856年,他终于再一次受到诚恳的邀请,重返柏林大学,主持病理学科。
从微尔啸返回柏林起,这里就成了现代医学科学的前沿。在他的主持和影响之下,通过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的手段,对一系列疾病开展了细胞水平的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微尔啸也创立了一套从事病理学尸体解剖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到这个阶段,微尔啸对于人体内绝大多数器官的正常组织学结构、常见的变异和常见疾病所出现的特殊变化已经有了完整的概念。病理学对于疾病本质的理解已经完全由莫甘尼的“器官病理学”阶段发展到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水平。
为了更广泛地向医学界传播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微尔啸从1858年2月10日到4月27日,将医学科学近15年来的进展,特别是他自己近十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汇集、整理之后,以每周二次的病理学讲座,为柏林的医学界系统而详细地讲授“细胞病理学”的内容,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改变。与此同时,他还请一位速记员坐在听众之中,将他的每次演讲完全记录下来。经过事后的适当修订,以《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的书名在柏林正式出版。
在这一系列的演讲之中,微尔啸首先强调了细胞学说。他在充分肯定了自盖伦以来,每次解剖学的发展对医学改革的重大贡献之后,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次对医学改革的影响能超越细胞学说所达到的深度。他郑重宣告:细胞才是任何生命现象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形态学基础结构。因此他认为医学界必须把观察的重点转向细胞,从细胞的水平来理解生命、理解疾病。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微尔啸无论在基本理论和应用方面对现代医学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微尔啸通过自己的科学手段、卓越的学识、远见和特殊的影响,创立了一门崭新的现代医学学科——“细胞病理学”,将医学思维和观察的重点完全引入了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境界。在微尔啸之后,体液病理学说在现代医学领域已经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在临床应用方面,微尔啸不仅创立了一套新的临床病理尸检的程序,而且确立了一系列组织细胞水平的病理变化,为许多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在微尔啸的推动之下,病理学在欧洲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疾病、皮肤、肾脏等为重点的专科病理。所以微尔啸被誉为“现代病理学之父”。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