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发表于《J Am Coll Cardiol》的一篇文章对缺血和出血相关的腺苷二磷酸盐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性定义的共识进行了更新。文章综述了阐释血小板反应性中血栓和出血事件之间关联的现有证据。此外,对腺苷二磷酸盐诱导的高血小板反应性和低血小板反应性提出了临界值。
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减少血小板反应性和预防血栓事件的一种关键治疗策略。在一个早前的共识文件中,我们对于不同血小板功能检测(PFTs)提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缺血事件相关的腺苷二磷酸盐(ADP)诱导的高血小板反应的临界值。已更新的美国和欧洲临床实践指南中,将选择性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高风险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检测进行IIb类推荐,以帮助对对P2Y12受体拮抗剂的选择,尽管不推荐进行常规检测(III类)。大型研究收集的数据强调了腺苷二磷酸盐诱导的高血小板反应的重要性,可作为一个预后风险因素。近期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没有显示出临床获益,因此,对于是否基于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的治疗进行治疗方案的修订后能实际影响结局,产生了质疑。但是,这些随机试验具有较大局限性。此外,近期数据表明腺苷二磷酸盐诱导的低血小板反应与高的出血风险相关。因此,对于P2Y12拮抗剂治疗提出了治疗窗的概念。在这个更新的共识文件中,我们综述了阐释血小板反应性中血栓和出血事件之间关联的现有证据。此外,我们对腺苷二磷酸盐诱导的高血小板反应性和低血小板反应性提出了临界值,并可能用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未来进一步研究。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王淳)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