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多关节疼痛、转氨酶升高、保肝治疗无效,病因是什么?
2025-05-01
3

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多关节疼痛、转氨酶升高及口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提示转氨酶升高,经蛋白G免疫复合物沉淀后降至正常。该患者所患何病?如何治疗?


【病历摘要】


患者,女,67岁,因“间断多关节疼痛、转氨酶明显升高10余年,口眼干1年”于2012年12月入院。


患者10多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双肘、双腕、双膝及双踝关节疼痛,无肿胀及晨僵,于当地医院检查谷草转氨酶(又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29U/L,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均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考虑“肝功能异常”,予多种保肝降酶药治疗后AST未恢复正常。


1年前患者出现口干、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送服,伴眼干、眼部磨砂感,无反复腮腺肿大及口腔溃疡,未诊治。7个月前至某三甲医院就诊,查ANA 1∶160,AST 356U/L,继用保肝降酶药。1个多月前至另一三甲医院查ANA 1∶320,抗SSA抗体(+),肝脏穿刺“轻度肝脏病变,免疫组织化学:HBsAg(−),HBcAg(−)”,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20余天,在我院查ANA 1∶80斑点/胞质,α-胞衬蛋白抗体27.01U/ml,抗SS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SSB抗体、抗Sm抗体及抗RNP抗体均(−)。


既往史:双眼结膜炎病史3年。否认肝炎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血制品输注史,无肝毒性药物服用史,无饮酒史。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异常,舌面无干裂,舌苔薄白,牙齿无缺损,腮腺无肿大,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剑突下有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全身关节无畸形、压痛、肿胀,屈伸活动无受限。双膝浮髌试验阴性。双“4”字试验阴性。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无异常,先后3次血生化AST值依次为:410U/L、460U/L和408U/L,ALT、白蛋白、胆红素、肌酐、尿素等其他肝、肾指标均无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2mm/h,IgG、IgA、IgM、补体C3、C4、抗链球菌溶血素O、RF、CRP均无异常,细小病毒、EB病毒抗体阴性,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阴性,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阴性,抗肝细胞溶质抗原抗体阴性,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阴性。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CT扫描示肝血管瘤。


泪膜破裂时间:右眼 3秒,左眼 4秒。Schirmer实验:右眼 4mm,左眼 3mm,提示双眼干眼症。


唇腺活检示灶状淋巴细胞浸润(> 50/4mm2)。


【诊断】

1.干燥综合征

2.巨酶症


【诊治经过】


关于AST升高,根据以上结果可排除常见原因,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巨AST(macro-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macro-AST)血症可能,故取100μl患者血清和80μl蛋白G琼脂糖在4℃下孵育30分钟,并不断搅拌,离心后分离血清检测AST活性。对照组仅加入不结合蛋白G的琼脂糖,避免AST和琼脂糖发生非特异结合,结果AST活性在处理前为408U/L,处理后查AST正常。患者在院期间对症治疗,病情稳定。


【病例评析】


本例患者有典型口眼干的症状、眼干体征,辅助检查ANA、抗SSA抗体及α-胞衬蛋白抗体阳性,唇腺活检示灶状淋巴细胞浸润(> 50/4mm2),故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诊断明确,由于合并AST显著增高10余年,需首先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但患者转氨酶仅为AST升高,其余正常,除ANA、抗SSA抗体及α-胞衬蛋白抗体阳性外,其他相关抗体均阴性,肝脏穿刺无界面性肝炎、汇管区炎症、肝小叶内灶状坏死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不能诊断。此外,患者胆红素水平正常,抗线粒体抗体M2型阴性,病理无胆管炎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能诊断。其次需考虑引起AST升高的常见原因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心肌与骨骼肌损伤等,但患者缺乏相关症状,检查均阴性,均可排除。最终通过蛋白G免疫复合物沉淀法得以确诊患者为巨AST血症,是巨酶症的一种。


巨酶由血清中正常酶与免疫球蛋白结合生成,本例中巨AST系为AST与IgG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该免疫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通过肾脏排泄较正常AST慢,故易累积于血清中,导致血生化结果的异常。巨酶的种类繁多,除了巨AST以外,还有巨ALP、巨γ-谷胱甘肽酶(macro-GGT)、巨ALT、巨淀粉酶、巨LDH和巨CK等。


巨酶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2.5%,但有研究称巨AST血症在单纯AST升高的患者中占比高达13.1%~60%(成人),0%~38.6%(儿童)。巨酶中的巨淀粉酶、巨LDH、巨CK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男女比例接近1∶1;巨AST则多见于60岁以下的女性。本例发现转氨酶升高时至少在10年前,故也符合此统计。巨AST血症甚至可见于年龄很小的儿童,且可长时间持续存在,本例也至少已存在10年。本例患者家族中无相似转氨酶升高现象,也与先前的统计研究相符。


多数文献认为该类患者的AST水平自发病后呈持续增高状态。但也有文献发现患者AST处于波动状态,本病例中虽然在长达10年的病程中几次检查均提示AST升高,但监测频率不高,无法确认AST水平是否持续升高或波动。


巨酶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巨酶是由免疫球蛋白与酶结合而成,且有的患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强直性脊柱炎,因此不少学说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巨酶可能是由于交叉反应或免疫耐受失调所导致的。本例报道的巨酶症与干燥综合征并发,也为此观点提供了证据。此外,有研究发现巨AST血症在肝脏恶性肿瘤与慢性肝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巨酶症与这些疾病在发生发展上有何明确联系,且巨酶症本身呈良性疾病,大多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该病诊断方面,主要有凝胶渗透色谱法、蛋白电泳、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法及蛋白G免疫复合物沉淀法,但是这些检查均非常规检查,在临床遇到某种酶单纯升高时,是否能想到该疾病成为诊治的关键。另有文献提出对于巨酶症患者,AST酶活性在2~8℃冷藏48小时后会降低到原来的35%以下,而对照组有同样AST值的血标本在同样条件下保存1周后活性并不会有很大变化,此条可用于辅助诊断巨酶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巨AST血症的患者要告知其病情,以防将来就医时再次由于高AST水平而干扰诊治过程,同时避免做一些不必要的、有创的检查。


本例启示


巨酶是由免疫球蛋白与酶结合而成,巨酶症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出现转氨酶升高,但当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保肝治疗无效,除外常见病因后应考虑到巨酶症的可能。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