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抗凝治疗情况
2014-12-29
440

2014年12月,发表于《Stroke》的一篇文章研究了房颤和缺血性卒中患者抗栓治疗的情况及其与出院和大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进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与首要复合结局风险的增加相关,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联用与风险降低相关,但是30%的房颤和新发IS患者在出院时没有任何抗凝治疗。

背景和目的:对于房颤和缺血性卒中(IS)患者,目前的指南建议单独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AC)进行IS的二级预防。在急性IS和房颤患者的大型前瞻性队列中,我们旨在确定抗栓治疗方案和出院、大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纳入到安大略卒中登记的患者的前瞻性队列。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确定抗栓方案对出院和出现死亡的时间或因IS复发、心肌梗死、大出血而住院之间的关系。

结果:2162名患者因房颤和急性IS住院。出院时,8.0%的患者没有使用抗栓治疗,21.6%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单一治疗,39.3%的患者单独使用OAC(华法林)、31.3%的患者联合使用OAC和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独使用OAC(风险比HR,1.0)相比,不进行抗栓治疗(HR,1.51;95% CI,1.23~1.86)和抗血小板治疗(HR,1.31;95% CI,1.14~1.50)与首要复合结局风险的增加相关,而OAC和抗血小板治疗联用与风险降低的趋势相关(总体HR,0.91;95% CI,0.80~1.04;冠心病HR,0.79;95% CI,0.61~1.02)。结果在严重卒中的患者中是一致的:HR为1.58(95% CI,1.21~2.06)、1.34(95% CI,1.09~1.63)和0.91(95% CI,0.74~1.11)。

结论:与目前的指南相反,30%的房颤和最近IS患者在出院时没有任何OAC治疗,而另外30%的患者联合使用了OAC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联合OAC和抗血小板治疗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予以评估,尤其对于新型OACs,这些药物与华法林相比,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