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内治疗是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潜在策略。2015年10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OACs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看似安全;但该研究显示,与非OAC治疗患者相比,出血和死亡率出现不显著性增加,良好结局的不显著性减少。
背景与目的:口服抗凝药(OAC)具有重要的预防房颤卒中的作用,但也是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禁忌证。动脉内治疗仍然是上述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潜在策略,但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持。
方法:研究人员对前瞻性收集的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间连续的血管灌注疗法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使用OAC(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常规止血和使用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患者的差异。研究设定的主要安全性终点为脑实质内血肿,次要安全性终点为90天死亡率,有效性终点为成功再灌注(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评分,2b~3)和预后良好(90天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同时研究人员还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脑实质血肿预测因素的分析。
结果:研究共纳入604名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n=29)和口服抗凝药(n=17)患者的基线和临床结局变量总体相似。与常规止血(n=265)和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n=297)治疗的患者相比,OAC治疗的患者(n=46)年龄更大且合并症更多。接受OAC治疗与常规止血治疗的患者相比,他们在脑实质内血肿的发生率(8% vs 5%;P=0.42)、90天改良Rankin评分0~2分(30% vs 40%;P=0.26)以及90天死亡率(32% vs 26%;P=0.46)等方面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接受OAC治疗与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患者的比较也出现相似情况,在脑实质内血肿发生率(8% vs 4%;P=0.16)、90天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30% vs 43%;P=0.13)和90天的死亡率(32% vs 22%;P=0.18)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OAC与患者出现脑实质血肿不相关。
结论:使用OACs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的;但该研究显示,与非OAC治疗的患者相比,出血和死亡率出现不显著性的增加,良好结局不显著性的减少。但上述所谓的差异也可能是OAC组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造成的,鉴于研究样本量有限,因此需要更大型的研究来确定该项研究的发现。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朱婧)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